在金融市场的惊涛骇浪中,穆迪、标普全球和惠誉这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正以每份报告牵动万亿美元资本流向。
截至2024年3月,三大机构发布的评级调整已直接影响47个主权国家和超过200家跨国企业的融资成本,这种「评级霸权」正引发新一轮国际金融体系讨论。
标普全球在2月28日发布的「全球信用展望」中,将中国主权评级展望调整为稳定,随即引发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单日1.2%的涨幅。
而惠誉对日本A-评级的维持决定,则让日经指数在3月5日当天上演V型反转。
「评级机构的一个字母变动,往往意味着某个国家需要多支付数十亿美元利息」,前IMF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如此评价。
穆迪分析师团队近期向路透社透露,正在重新评估「气候韧性」对主权评级的权重。
这意味着像马尔代夫这样面临海平面上升威胁的国家,可能遭遇前所未有的「气候降级」风险。
该机构在1月已率先将ESG因素纳入企业债评级模型,引发石油巨头股价集体震荡。
三大机构的垄断地位正遭遇区块链技术的挑战。
瑞士信贷最新研报显示,去中心化评级协议在过去半年吸引超8亿美元风险投资,这些项目试图用AI算法替代传统分析师。
但标普全球CEO道格拉斯·彼得森在达沃斯论坛强硬回应:「机器无法理解政治风险的微妙性」。
值得注意的是,三大机构对中国房企的密集降级仍在持续。
惠誉在3月12日最新动作中,将万科长期外币发行人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这已是2024年以来第9次对中国房企采取评级行动。
「评级剪刀差」现象日益显著——中资机构给予的投资级评价,与国际评级机构存在2-3个等级落差。
当被问及评级公正性质疑时,穆迪首席信用官理查德·坎特强调其「跨周期一致性」原则。
但剑桥大学最新研究指出,三大机构对新兴市场的主权评级平均比经合组织国家低4.3个等级,即便控制债务水平变量后差距仍达2.1级。
这种结构性偏差,正在G20财长会议上引发激烈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