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以来,穆迪、标普和惠誉这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罕见地同步行动,先后对包括英国、法国在内的七个发达国家主权信用评级进行下调或负面展望调整。这场席卷全球的"降级风暴"正在资本市场引发连锁反应,截至12月15日,受影响国家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平均上浮37个基点。
穆迪在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球宏观展望》中直言,"财政赤字恶化+债务规模膨胀"的双重压力正迫使评级机构重新评估发达国家偿债能力。该机构分析师特别指出,美国联邦债务总额在11月突破34万亿美元大关,相当于每个纳税人背负26.5万美元债务。
标普全球评级主权评级委员会主席在伦敦金融城论坛上透露,"AAA俱乐部"成员国数量已从2007年的17个锐减至现在的9个。"我们正在见证主权信用评级的结构性下移",这位从业25年的评级老兵坦言,地缘政治风险溢价正在被计入新的评级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惠誉此次将中国主权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该机构亚洲区主管解释称,房地产行业调整带来的财政压力是主要考量因素。但财政部相关负责人12月12日回应称,中国宏观政策工具箱充足,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构成坚实缓冲。
三大机构不约而同地预警,2024年可能是"主权债务重组大年"。标普数据显示,目前有23个新兴市场国家的国债收益率超过10%,其中6国已处于"违约边缘"。穆迪更预测,全球主权债务违约总额可能在明年创下160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这场评级地震背后,是评级机构自身公信力面临的新考验。2008年金融危机后,《多德-弗兰克法案》要求三大机构改革收费模式,但"发行人付费"的商业模式痼疾仍未根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近期在专栏中尖锐指出:"当评级机构开始大规模调降评级时,往往意味着危机已经从量变走向质变。"
本文标签: